独立日:6月29日(1976年)
国庆日:6月18日(1977年)
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旗面上的图案由五道自左下角放射出的光芒组成,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蓝、黄、红、白、绿五色。兰色和黄色代表塞舌尔民主党,红、白、绿三色代表塞舌尔人民进步阵线。
国徽:中间为盾徽,盾面上的海水、帆船等图案代表印度洋;岸上一颗挺拔的椰子树,象征该岛国的农作物;一只类似海龟的玳瑁图案,象征丰富的海产资源。盾形之上是一只热带鸟,为塞舌尔所独有;两侧的旗鱼是该国的特产,象征人民强悍和勇敢的性格。底端的绶带上用拉丁文写着一句格言,意为“事竟功成”。
国家政要:总统詹姆斯·米歇尔,2004年4月宣誓就职;前总统弗朗斯·阿尔贝·勒内(France Albert Rene)。
自然地理:455. 39平方公里(陆地面积),领海面积40万平方公里,专属海洋经济区面积100万平方公里。位于印度洋西南部的群岛国家,西距非洲大陆东岸1500公里,南离马达加斯加900多公里。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中心地带,为亚、非两洲交通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西距肯尼亚蒙巴萨港1593公里,西南距马达加斯加925公里,南与毛里求斯隔海相望,距印度2813公里。由115个大小岛屿组成,最大岛屿马埃岛面积148平方公里。塞舌尔群岛分为4个密集的岛群:马埃岛和它周围的卫星岛;锡卢埃特岛和北岛;普拉斯兰岛群;弗里吉特岛及其附近的礁屿。花岗岩岛多山地丘陵,以马埃岛海拔905米的塞舌尔山为全国最高点。珊瑚岛地势低平。全境无河流。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热季平均气温30℃,凉季平均气温24℃。
人口:81167人(2000年12月)。多民族国家,居民主要是班图人、克里奥尔人(欧洲人和非洲人混血)、印巴人后裔、华裔和法裔等。克里奥尔语为国语,通用英语和法语。90%居民信奉罗马天主教,8%居民信奉英国圣公会教,还有少数人信奉伊斯兰教。
首都:维多利亚(Victoria) ,人口25241人(1996年)。热季平均气温30℃,凉季平均气温24℃。
行政区划:全国分为25个区。
简史:16世纪,葡萄牙人曾到此地,取名“七姊妹岛”。 1756年,法国占领,以“塞舌尔” 命名。1794年,英国取代法国。后英、法多次易手,轮流占领。1814年,英法签订和约,塞舌尔成为英国殖民地,归英国在毛里求斯的殖民当局管辖。1903年,改为英直辖殖民地。1970年实行内部自治。1976年6月29日宣告独立,成立塞舌尔共和国,仍留在英联邦内,民主党主席曼卡姆任总统,人民联合党主席勒内任总理。1977年6月5日人民联合党发动政变,推翻曼卡姆,由勒内任总统。
政治:1993年6月通过的新宪法规定塞舌尔为民主共和国,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总统为国家元首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掌行政权,总统任期五年,可连任三届。议会实行一院制,立法权属国民议会,有立法权和罢免总统的权力。议员由直接选举和按比例选出。实行总统内阁制。
经济:旅游业和渔业为两大经济支柱,工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和日用品主要依赖进口。金枪鱼等渔业资源丰富。海域辽阔,专属海洋经济区为200海里(约合100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约2000公顷。由于原料和国内市场狭小,主要发展中小型企业,主要有金枪鱼罐头厂、饮料厂、饲料加工厂、肉类加工厂、乳制品厂、电视机组装厂等。工业产品有食品、油漆、家具等。农业基础薄弱,可耕地极少,约1万公顷。主要种植椰子、肉桂、茶叶等经济作物。粮食、肉类和蔬菜大都靠进口。渔业为国民经济支柱。金枪鱼罐头和对虾分别为塞第一、二大出口商品。塞舌尔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享有“旅游者天堂”的美誉。主要景点有马埃岛、普拉兰岛、拉迪格岛和伯德岛等。主要出口鱼、椰干、肉桂皮等,进口机器设备、车辆、日用品、食品及石油等。法、英、荷兰、意大利、南非、毛里求斯和新加坡等为重要贸易伙伴。
新闻出版:《塞舌尔民族报》为官方日报,由财政部用英、法、克里奥尔文出版,是塞唯一的日报;《政府公报》,不定期出版;《人民报》系执政党党报,属人民进步阵线周刊;《塞舌尔周报》是民主党报,1963年创刊,1977年被取缔,1992年9月复刊;《观察》周报,反映反对党塞舌尔人党的观点;《群岛回声》是天主教办的双月刊。塞舌尔新闻通讯社为官方通讯社,1979年成立,用英文、法文发稿。塞舌尔广播电台建于独立前,原为私有,后改为政府电台,每天用克里奥尔语、英语和法语播出。国家电视台于1983年投入使用,亦用以上三种语言播出节目。
外交: 奉行中立、不结盟、睦邻友好和多元化外交政策,注重经济外交。主张在尊重主权和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强调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积极维护中、小国家利益。重视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特别是西南印度洋岛国间的区域合作。
与中国关系:1976年6月30日,塞舌尔同中国建交。
|